重点学科

您的位置: 首页 >学科建设>重点学科

本草学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06日 浏览次数: 【字体:

学术带头人: 张瑞贤研究员

学科带头人: 张华敏研究员

后备学科带头人:张卫研究员、李兵副研究员

1.学科现有基础与定位

(1)学科方向

方向一:传统本草文献与史学研究——运用文献学与史学研究方法,对我国本草文献进行整理研究,探讨本草学术发展史;负责人张卫。

方向二:经典名方与本草考证——遴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并考订经典方剂的方义衍变、药味基原、炮制方法、剂量、煎服方法等关键信息,完成专家共识制定;负责人张华敏。

方向三:传统药学理论研究——用现代文献整理方法,对古代本草和方书进行整理,完成中药学分支学科炮制学、药性理论等传统理论研究;负责人李娆娆。

方向四:专病专方专药研究——通过文献学、中医学与中药学三个学科的相关研究方法开展交叉研究,完成基于本草文献对专方专药进行挖掘整理;负责人:蔡秋杰。

方向五:本草文献数据库与知识图谱——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本草文献数字化、知识化研究,解决本草文献古今关联、整合与深度利用的关键问题;负责人李兵。

(2)学科队伍

张华敏: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医药古籍知识组织方法及应用、古代经典名方目录遴选与文献考证、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等方向研究,创建中医药古籍文献的传承创新模式,利用知识图谱、语义本体等方法开展本草文献整理与深度利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相关成果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

张卫:研究员,主要从事中药药性理论、本草文献及本草史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10余项课题研究。主编著作《新中国地方中草药文献研究(1949-1979年)》等25部,参编著作15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获国家政府出版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李兵: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医药信息学、中医古籍数字化整理和中药组方配伍机制等相关研究,开展中医药文献整理、知识组织和知识挖掘、古代经典名方文献考证等方向研究,近5年来主持或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参编著作6部,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2项,相关研究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李娆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药饮片质量控制研究。曾承担多项国家标准(芫花药材及饮片、醋芫花、白花蛇舌草、芫花条、炒槐花和槐花炭)的制订。作为课题负责人或子课题负责人承担课题共24项;其中国家级课题6项,部局级课题9项,企业合作项目3项。参加4本专著的编撰工作;其中1部为副主编,3部为编委。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4篇被SCI收录。授权国内专利2项;授权南非专利2项;正在公示的国内专利2项。获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蔡秋杰:研究员,主要从事本草文献、中医临床基础医及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及院内课题4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出版《图解本草纲目》等论著4部。获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3)科学研究

近五年共承担国家级课题9项,牵头或参与行业或国家级标准制定2项,科研成果转化7项、专利及软件数据库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3项。

① 搭建学科综合创新平台。围绕本草(中药)理论、基础研究、临床应用、新药转化的全过程,打造集成相关学科的研究基础和优势方向,与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文献学和中医药信息学重点实验室等深度融合发展,面向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方向,形成本草文献学科发展全链条的综合创新平台。

② 创新本草文献研究体系和方法。开辟和拓展本草史料研究、本草考证、本草专题文献研究、本草知识组织与知识库建设等新领域,形成完整的本草文献研究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本草文献的知识服务,创建本草文献知识服务平台,创新资源服务模式。充分利用自动标引、模式识别、复杂网络、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等方法和技术,发掘本草文献知识,实现本草知识的正本溯源、深度关联、智能挖掘与创新应用。

③ 围绕优势领域开展重点研究创新。针对本草考证与史学研究、本草知识库与知识图谱等重点研究方向和优势领域,开展重点协同攻关和创新研究,结合传统的本草考古、史料创新和现代信息化、知识组织技术,实现本草文献学科的前沿领域发展,产生标志性成果。

(4)人才培养

学科积极营造有利于本草学研究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为支撑并满足科研、医疗、教育及中药产业等相关领域、相关环节,提供与本草学研究相关的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持保障,注重培养具有中医药思维、本草文献研究能力强、多学科交叉人才。本学科现有主要研究成员21名,其中正高级职称8人,副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3人。学术带头人担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学科带头人担任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分会副主任委员,后备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带头人担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等学术团体分会的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并获得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北京市东城区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

2.学科学术水平与特色

本草学学科依托bet3365标准版中药理论与本草文献研究中心本草文献研究室。早在1983年就开展了本草学的研究工作,也是目前国内唯一2家专门从事本草学研究单位之一。本学科在长期从事该方向研究中除了培养了一支本草学研究的人才队伍,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外,也产生了丰硕研究成果:

(1)传统文献研究:①编撰出版《中华本草》;②《新中国地方中草药文献研究(1949-1979)》,获得第五届中国政府出版奖(正式奖);③《龙门药方释疑》获得中国大学版协中南地区1997~1998年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④《历代本草名著集成》,获得199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科技著作)、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三等奖;⑤《植物名实图考校释》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二等奖;⑥《神农本草经译释》入选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特色教材并获东南地区科技图书出版奖二等奖。

(2)经典名方研究:主持古代经典名方研究,制定并发布《古代经典名方》第一批目录和关键信息。

(3)数据挖掘与利用:①研究成果“中医古籍资源发现与知识组织研究”获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②研制“本草古籍知识检索系统”“一带一路国家传统草药数据共享与利用平台”“古代经典名方数据库系统”“中医古籍知识标注工具”“CNLP文本标注系统”等数据库及知识库系统,获得软件著作权15项。

3.学科建设总体目标

遵循中医药学科发展规律,凝练学科发展方向,逐渐打造①传统本草文献整理与史学研究;②经典名方与本草考证;③传统药学理论研究;④专病专方专药研究;⑤本草文献数据库与知识图谱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形成以传统本草文献考证和史学研究为基础,以现代化信息手段构建数据库、知识库为载体,促进基于本草文献的药物品种来源、药物炮制方法、道地产区、药性理论体系等传统专科学术理论研究,为中药学各分支学科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促进经典名方、专病专药专方的考证与研究,为临床用药、新药研发提供指导和借鉴。通过多方向交叉协同的科研模式,使本草文献学的科研成果直接、高效地发挥对临床、科研、教学的指导与借鉴作用,使本学科理念、方法以及学术成果在同行甚至整个中医药学界得到广泛认可与推广应用,在行业内起到学术发展的引领作用。

培养一批具有中医药思维、本草文献研究能力、传承能力及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本草学科人才,并发挥全国唯一本草学重点学科的引领辐射作用,为全国培养培训本草学人才。

终审:小管
【收藏】 【打印正文】

相关文章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