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机构

您的位置: 首页 >机构设置>业务机构

中药化学研究中心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29日 浏览次数: 【字体:
一、历史沿革
1955年成立中药化学研究室
2005年中药化学研究室、中药分析研究室、中药仪器分析室 合并为中药质量标准研究中心。
2021年中药质量标准研究中心分开为两个研究中心:中药化学研究中心、中药分析研究中心。
二、研究方向
1、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2、中药质量过程控制关键技术和方法研究;
3、中药经典名方和创新药研究开发;
4、药食两用中药的研究与评价;
5、中药材综合利用研究。
三、研究特色与优势
1、中药(含民族药)和复方药效物质研究及关键技术研发;
2、中药化学成分及对照品和标准品的研究;
3、中药质量过程控制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和应用;
4、生物测定法在中药和复方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5、基于中药有效成分的衍生物合成、评价和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6、中药经典名方、候选药物和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
7、中药材及其非药用部位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8、药食两用中药的研究、评价和高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四、历届领导
第一任主任:刘静明研究员;
文革后期:毛华训研究员任主任;
改革开放后:屠呦呦研究员、倪慕云研究员先后任主任;
1990年,孙有富、钟裕容研究员任副主任;
2001年,张思巨研究员任主任;
2005年,中药化学、中药分析、仪器分析三室合并成立中药质量标准研究中心,王智民研究员任主任;
2010年,张启伟研究员任中药质量标准研究中心主任;
2015年:肖红斌研究员任中药质量标准研究中心主任;
2016年:因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奖,成立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屠呦呦任中心主任;
2017年:王智民研究员任中药质量标准研究中心主任;
2021年:王智民研究员任中药化学研究中心主任。
五、人才队伍
我中心现有科研人员17人,研究员8人,副研究员5人,助理研究员4人,研究实习员1人,其中博士13人,硕士3人,博导5人,硕导3人。共培养博士生20人,硕士生125人,在读博士生9人,硕士生60人(含联合培养学生)。下设:动物源中药活性成分研究室,高慧敏研究员任主任。现有科研人员:
1.王智民研究员、博士、博导
2.高慧敏研究员、博士、博导
3.刘安研究员、博士、博导
4.李春研究员、博士、博导
5.朱晶晶研究员、博士、博导
6.闫利华研究员、博士、硕导
7.冯伟红主任技师、硕士
8.杨立新主任技师、学士
9.陈莎研究员、博士、硕导
10.马海副研究员、博士、硕导
11.陈两绵副研究员、博士、硕导
12.张永欣副研究员、硕士
13.程锦堂副研究员、博士
14.康琛助理研究员、学士
15.姜金铸助理研究员、博士
16.孟辰笑凝助理研究员、硕士
六、发展概况
原主体部门中药化学研究中心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同时创建,已走过了67个春秋。建室之初,有研究人员5人,上世纪80年代,最活跃时有科研人员35人,2020年达到31人,2021年化学和分析两个学科分开后现有工作人员16人。
自建立之初,我中心就坚持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药、中药化学成分和药效物质,当时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常用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和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自青蒿素开始研究以来,聘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晓天教授作为常年学术顾问,有力地推动了我室的学术水平的提高。拥有齐备的先进仪器设备,如GC-MS、LC-MS、GC-IR、HPLC、HPCE、制备型HPLC等,目前承担国家级研究课题55项,部局级课题10项,平均每年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篇,SCI论文20篇,申请国际国内专利共30余项。与国外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如奥地利格拉茨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菲律宾科技部等开展合作中药研究,积极主动承担WHO派遣的越南、柬埔寨、老挝、朝鲜、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传统医学科技人员和管理官员的专业培训等工作。现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4人,培养博士、硕士150余人。
国家级技术平台
(1)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200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组建,王智民研究员任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2014年通过国家验收。
(2)中药过程控制技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2009年筹建,2012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验收,在后续建设中,2017年被评为优秀(全国共9个优秀单位,排名第3),2021年再次被评为优秀(全国排名第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
中药化学室多年连续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认证。
(4)国家重点实验室:2012年由国家工程实验室支持、江苏康缘筹建的中药制药过程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2014年通过国家验收,2017年获得优秀的评估成绩。
我们化学室室主任屠呦呦研究员获得以下成绩:
(1)1979年作为第一发明单位的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奖”和奖章。
(2)1986年获得了中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一类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
(3)1992年完成抗疟新药——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的研究开发,获一类新药《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X-66、67)。
(4)1992年获“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5)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6)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7)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了青蒿素研究中心,之后成绩纳入青蒿素研究中心。
七、工作业绩
1、第一个分离获得青蒿素结晶的地方、第一个获得中国新药证书的研发部门、第一个诺贝尔奖中国本土获奖人的所在科室。
2、中医药行业第一个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承担和建设部门。
3、研究课题:近5年,国家级研究课题65项,部局级研究课题10项。
4、获奖项目: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部局级一、二等奖10项。
5、专利:近5年,取得国际专利11项,申请和获得中国专利共32项。
【收藏】 【打印正文】

相关文章

×

用户登录